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通知公告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看看咱们村的村名是怎样来的?

    信息发布者:前李朱
    2018-03-15 13:53:54   转载
    宜沟-宜沟村名来历


    宜沟-宜沟村名来历

    1、宜沟 据《汤阴县志·地理志》(1738年版),《彰德府志》(1787年 版)记载:宜师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,即长沙沟水也。水殊寒,土人名曰冷泉。《图经》曰,魏文帝幸洛道病,有巫师以水饮之,立愈,故名。因该镇位于宜师沟水附近,故取名宜沟。沿用至今。

    2、江王庄 经查证江王庄原由王家庄和江家庄两个村庄组成,西叫王家庄东叫江家庄。1937年合并叫江王庄。

    3、小青山 据清代碑文记载:此处以前地势突兀,时当夏春之际,烟雾缭绕,看去俨如一座青山。元初,元兵南下路过此地,疑为前有青山挡道而绕行。当地村民未受扰乱。因此村名为青山。小青山和大青山对称而来。

    4、大青山 据清代碑文记载:此处以前地势突兀,时当夏春之际,烟雾缭绕,看去俨如一座青山。元初,元兵南下路过此地,疑为前有青山挡道而绕行。当地村民未受扰乱。因此村名为青山。因人多村大称大青山。

    5、马屯 据传,明洪武年间,马姓村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此,取名马家屯,解放后简为马屯。

    6、车屯 据传明洪武年间。车姓村民奉诏从洪洞县迁来定居,取名车家屯,解放后简为车屯。

    7、赵屯 据传,明洪武年间,赵姓村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此,取名赵家屯,解放后简为赵屯。

    8、三里屯 据该村碑文记载记载,明永乐十一年(1413年)韩姓人家从山西潞安府长治县苏村迁此。因此地有一土岗,岗上树木葱绿,故取名“青山屯”。民国初,为区别于大小青山,以此距宜沟镇3里,改名为三里屯。

    9、向阳庄 1974年,琵琶寺村部分人家迁居于此,定名为向阳庄。

    10、将城 据《汤阴县志·地理志》(1738年版),记载:魏将城在县南18里,魏将晋鄙屯兵故垒,即史记信陵君令朱亥椎杀晋鄙夺兵处。后因降水流经此村,村名改为降城。今遵照国务院〔1979〕305号文件关于“地名要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”的规定,经安阳地区行署1981年8月28日批准,恢复将城村名。

    11、高耳庄 据《汤阴县志》(1738年版)记载:此村原叫高家庄,以姓氏命名。民国时因方言惯用“儿”化,呼“高儿庄”。人们嫌儿字不雅,书写时用“耳”,久之,改称“高耳庄”,沿用至今。

    12、前李朱 李朱村,据明嘉靖《彰德府志》(1523年版)载“村名,宋志所载也”里猪。又载曰李朱。因何而来,无据可查,沿袭至今。因此村在南,故称前李朱。

    13、后李朱 李朱村,据明嘉靖《彰德府志》(1523年版)载“村名,宋志所载也”里猪。又载曰李朱。因何而来,无据可查,沿袭至今。因此村在北,故称后李朱。

    14、大寺台 据《汤阴县志》(1738年版)记载:明万历年间在村北建一寺院,名“天宁寺”。寺距村约5里许,站在寺前远望,村如殿之一大台阶,故名大寺台。沿用至今。

    15、刘庄 据查证,刘姓人家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,取名“刘家庄”。后刘姓人家迁去,王姓从县东河岸村迁来,但仍沿用原名。解放后简称刘庄。

    16、黄下扣 据《资治通鉴》卷85晋纪下,明嘉靖《彰德府志》(1523年版)记载:西晋永平年(291年)始,发生“八王之乱”。太平二年(303年)成都王司马颖举兵反于邺郡(今安阳),东海王越奉帝(司马衷)诒北征,战于荡阴。永兴元年(304年)七月二十四日,帝兵败至此,颊中3箭,因马肚带松扣,下马扣带,被追兵俘获,此地取名下扣。因该村黄姓较多,故为“黄下扣”。

    17、索下扣 据《资治通鉴》,明嘉靖《彰德府志》记载:西晋永平年始,发生“八王之乱”。太平二年成都王司马颖举兵反于邺郡,东海王越奉帝诒北征,战于荡阴,永兴元年七月二十四日,帝兵败至此,颊中3箭,因马肚带松扣,下马扣带,被追兵俘获,此地取名下扣。因该村索姓较多,故为“索下扣”。

    18、王下扣 据《资治通鉴》,明嘉靖《彰德府志》记载西晋永平年,发生“八王之乱”。太平二年成都王司马颖举兵反于邺郡,东海王越奉帝诒北征,战于荡阴,永兴元年七月二十四日,帝兵败至此,颊中3箭,因马肚带松扣,下马扣带,被追兵俘获,此地取名下扣。因该村王姓较多,故为“王下扣”。

    19、陈下扣 据《资治通鉴》,《彰德府志》记载:西晋永平年始,发生“八王之乱”。太平二年成都王司马颖举兵反于邺郡,东海王越奉帝诒北征,战于荡阴,永兴元年七月二十四日,帝兵败至此,颊中3箭,因马肚带松扣,下马扣带,被追兵俘获,此地取名下扣。因该村陈姓较多,故为“陈下扣”。

    20、东蚕姑冢 本村建于明初,韩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。相传古代村民多以养蚕谋生,后发现村南土岗上,小卵石遍地,酷似蚕茧,以为“蚕姑”下凡,便拾起来埋葬于地下,封成土冢。按节令祭奠,祈求蚕茧丰收,村因得名“蚕姑冢”。因村在冢东,便以方位词称“东蚕姑冢”,沿用至今。

    21、吴指挥营 据村中老人回忆,旧时村中有一庙,庙内铁钟上记载:北宋初,有一吴姓将官在此安营,反击外来侵略。吴将作战英勇,屡战屡捷,终于将来犯之敌赶走,保卫了疆土,赢得了胜利。后人为纪念他,将此地取名为吴指挥营。

    22、霍家洼 据传,霍姓人家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,因此地三面是岗,中间低洼,取名霍家洼。

    23、尚家庵 据传,此地古时有一尼姑庵,庵旁村中尚姓人家定居较早,故名尚家庵,起于何年不详,以后又称庵尚。后遵照国务院〔1979〕305号文件关于“一个县内生产大队名称不重名”的规定,为区别韩庄乡庵上村名,经安阳地区行署1981年8月28日批准,改名为尚家庵。

    24、大洼 据传徐姓人家于明朝中期来此定居,因四周是岗丘,中间低洼,取名徐家大洼。清初,徐姓世绝,纪姓人家从鹤壁迁来,仍用大洼村名,沿袭至今。

    25、赵窑 据传,元初赵姓人家迁此定居,以烧窑为业,故取村名“赵家窑”。后元末战乱,赵姓迁去,李姓迁来,仍沿用原村名至今。

    26、黄鹿厂 据传,古代(唐前)此村南1里处,有一土岗,当地人称“峨眉山”。山上树木林障,山下有宜师沟(今永通河)流过,适应黄鹿等动物生存,狩猎人常在此地捕擒黄鹿为业,后定居,黄鹿厂便因之得名。

    27、长沙 据据《汤阴县志·地理志》(1738年版)记载:县西南15里,有长沙沟水(今永通河)沟内黄沙较多,且沟水流长。明洪武年间村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,以沟而取名长沙,沿用至今。

    28、石庙 据传,明洪武年间(1368——1398),此地村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。掘井时,挖出一个高2米,横宽纵深各1米的石刻小庙,故取名“石庙”村。

    29、王军庄 此村地处长沙村南,原名前长沙。据传清代有一将领在此宿营,问及村名,因“长沙”和“常杀”谐音,清军忌讳“常杀”,说村名与军不利,遂改名“军庄”。因村中王姓较多,故称王军庄。

    30、陈庄 据查证,陈姓人家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,取名“陈家庄”,解放后简称陈庄。

    31、棘针庄 据传,明洪武年间(1368——1398年)村民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,因此地有一沟,沟边荆棘和酸枣树生长茂盛,故取名棘针庄。

    32、张家庄 据该村《张氏家谱》记载,张氏始祖于明初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,取名张家庄。1958年简称张庄。遵照国务院〔1979〕305号文件关于“一个县内生产大队名称不重名”的规定,当时为区别城关公社张庄经安阳地区行署1981年8月28日批准,改名为张家庄。

    33、香寺 相传,宋末此地有一寺院,寺北有村民以榨油谋生,便以此取村名“香寺”,沿袭至今。

    34、段庄 据该村碑文记载,段姓人家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,取名段家庄,解放后简为段庄。

    35、谷多 据传,明时,肖姓村民从鹤壁肖横岭迁来定居,因四周山谷较多,故取名肖家谷多。解放后简为谷多,沿用至今。

    36、王老屯 据查证,该村王姓人家明中期从浚县曹庄迁来,因此地水土质优,王家人寿命较长,外人便称之为“王老人屯”,村中“白氏祖茔”的碑文也有“王老人屯”村名记载。后简为“王老屯”。

    37、王武岗 据传,此地有5道岗,王姓人家在此定居较早,取村名“王五岗”。因“五”与“武”同音。人们惯用武字,称王武岗,沿用至今。

    38、唐王庄 据查证,明末,唐姓与王姓的回族人家在此定居。名唐王庄,后尹姓人家从索下扣迁来,仍沿用原村名至今。

    39、魏城 据《重修关帝庙碑》(1803年)记载,此村由原名魏王城演变为魏城。传说村庙中有一钟,钟上有“魏王城”和魏王曾驻过此地的记载,村以之得名。(但魏王究系何代人,无据可查)

    40、赵河 据传,宋时赵姓人家在此居住,适村旁有一无名小河流过,遂取名赵河,沿用至今。

    41、牛村 据传宋朝年间,此地名“古溪村”,因村中有一小溪流过而名。明嘉靖年间,张姓人家从淇县迁来,因地形如牛状,遂改称牛村。沿用至今。

    42、冯岗 据碑文记载,冯姓人家在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,因此地三面是岗,故取名冯岗,沿用至今。

    43、大盖族 据传,古时此地有晋、靳两大家族,外人以为同属一族,多为混称,后晋、靳两族商议,为消除讹传,取村名“隔族”。因谐音演变为盖族。大盖族与小盖族是对称而言,因此村较大,称大盖族,沿用至今。

    44、小莲庄 相传宋朝年间,此地有一玉帝庙,看庙人在庙东(今村址)种植莲花,久之,人们逐渐定居于此,取名小莲庄。沿用至今。

    此外,宜沟镇还有刘庄、东黄鹿厂、李河、东蚕姑冢、霍家洼、小洼、琵琶寺、西蚕姑冢、西黄鹿厂。因村名来由缺少资料,故省略介绍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